教条是数字化生存的大敌
反教条启蒙
“教条”这个词,我们一般的启蒙多见于教员同志的著作,比如他的《反对本本主义》就是为了反对当时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。那时没有用“教条主义”这个名称,而叫它做“本本主义”。
可以说,从古至今,任何一个有所成就的人,没有一个不是反对“本本主义”的先锋和表率,秦皇汉武、唐宗宋祖,以及教员同志,他们每一个都是跳出教条行事逻辑的典范,而才成为一代有所开拓的雄主。
总结规律
历史的规律、事物发展的规律,一再告诉我们,凡事没有开拓,等待它的必定是衰亡,除此,没有任何其他例外!从古至今的政权更替、家族兴盛无不受这一规律的支配。无论是创业者刘邦、还是创业者朱元璋,无论其如何为其子孙用心良苦,并用尽手段,一旦遇到不能继续开拓的继承者,衰亡的命运就由此开始,灭亡也就由此诞生。对封建统治者是这样,对一个家庭也是这样。父亲或祖父一代拼命努力,积极开拓,只要有一代子孙无开拓之功,便难以维持家族长久的兴旺。所以,开拓才是跳出历史的周期、富不过三代魔咒的良方。
或许有人会问,这似乎跟文章主题不符。其实,这个例子正是用来帮助大家理解,根深蒂固的“教条”对一个国家、民族、家族以至于个人是多么的不利。
“教条”从古至今,一直根植于我们意识的深处,同时,在我们后天的学校教育中、学习中、工作中、生活中,都无处不在的加强“教条”的训练。从而使我们祈希望于书本中找到答案,按照成功学去取得成功。可现实的情况是,越是紧守书本、照搬别人的做法,人生失败的越惨。若是大家族,加上圣旨样的祖训,墨守成规,让“教条”固化在自己的行事逻辑中,在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,根本就是一切人间悲剧的来源。
可怕的现象
改革开放的40多年的历程中,28年的网络化、信息化发展,把知识的更新,几乎压缩到了一年一更新的频度。数字化时代的社会无疑是个更快速变化迭代的社会,知识的更新,达到以月为频度的更新是在所难免的。在这个快速更新的时代,谨守“教条”无疑是死路一条。
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,自媒体的崛起,信息和知识早已不再是稀缺的东西。相反,我们拥有的信息太多,甚至多到无从下手。但与此同时,真正有用的信息和知识却寥寥无几。这是信息、知识异化的必然,必然加速人的异化。
算法的推荐和人的主观愿望共同了决定他(她)看到的是信息还是噪声。无论是算法的投其所好,让人生活在“信息茧房”里,还是别有用心的传递,海量的信息或标榜的知识都会像潮水一样将人淹没,让其失去丧失思考和能动性,被“教条”为机器。从而引发出一种可怕的现象,机器向人的方向发展,人却像机器一样生活。
教条忽略“情境”
与此同时,大数据的陷阱更会加速“教条”思维的深化。为什么这样说呢?大数据标榜的生产力,十分诱人,大有一切被大数据、人工智能取代之势。可忘却了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是依赖于历史的数据、已经发生的数据。仅仅依赖这些数据出发的知识和经验,这不正和历史上、人类社会上,一切“教条”同出一辙吗?!
因为,它们都忽略了一个根本的东西——现场的环境,也就是北京大学教授胡泳在其著作《数字位移 重新思考数字化》中称之为“情境”的东西。但凡忽视掉这个东西的知识和经验,没有一个不落入“教条”的窠臼里,难免不被淘汰和抛弃的命运。
数字化生存所在
这无疑不说明着,在数字化生存中,唯有在学习的同时,注重“情境”,直击事物的本质,加以运用,以开拓的行事逻辑能力,才是我们站住脚跟,发展事业的核心竞争力,否则,我们就要被“教条”裹挟,成为它的俘虏,难免被绞杀的命运。这也就是为什么教科书、成功学里面没有一个按照“本本”能取得人生成功的所在。